调查研究必须具备“炼丹术”,在海量信息中炼出“真金”;更要拥有“双镜思维”,既能放大细节、看见“病灶”,又能俯瞰全局、判断“症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中央八项规定开宗明义,“要改进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解剖典型”,不仅为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指明了方向,更划出了路径。调查研究要“沉”得下身、“浸”得进心、“思”得够深、“落”得有声,方能把这块镌刻着革命基因的“传家宝”擦得更亮。
“沉”得下去,才能查得出问题、研得出真知。调研的起点,是脚步的沉下去。不“沉”就容易飘,飘在文件堆里、数据堆里、样板盆景中,看似忙碌,实则空转。深入实际的调研才有价值,最真实的问题不在会议室、也不在汇报表,而藏在群众家门口、工地田地间。改进调研方式,必须坚决摒弃“作秀式调研”“巡视式调研”,多些泥腿子,多些接地气。如湖南邵阳北塔区的乡村振兴调研,干部们带上行李、住进村里,几天下来就摸清了“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农技服务断层”等深层问题。真正的调研,不靠造势,靠做实;不拼套路,拼担当。
“浸”得入心,才能摸到问题的“神经末梢”。有的干部“人下来了”,但思想还“在上面”,看似走访群众,实则隔着心门。身到心不到,是走形式;脚下落地、情感悬空,是假沉浸。调研不能“你讲我听”,更不能照本宣科、走剧本演现场,而是要建立信任、打通情感通道。干部要甘于坐冷板凳、吃粗茶淡饭、讲百姓“土话”,以“换位之心”倾听群众所想,以“同理之情”体察百姓所忧。如山东某地调研农民工欠薪问题,干部不在会议室里听“代表发言”,而是直接走进工棚、蹲在炕头,听他们讲生活难处、工资欠账、子女教育,最终促成政策优化,化解了积怨。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把诉求当家事,调研才能由“身入”走向“心入”,才能听到“沉默的大多数”、触到“被忽略的神经末梢”,让调研更有温度、更具深度。
“思”得透彻,调研才有价值密度。信息的堆积,不等于问题的把握;材料的厚度,也不代表思想的深度。高质量的调研,贵在用思想去“穿透”现实、用逻辑去“还原”真相,把看似琐碎的表象提炼成可操作的判断,把支离破碎的信息汇聚为系统性的认识。调查研究必须具备“炼丹术”,在海量信息中炼出“真金”;更要拥有“双镜思维”,既能放大细节、看见“病灶”,又能俯瞰全局、判断“症源”。如某地处理征地纠纷时,一方面细化补偿条款、疏导情绪,另一方面搭建“阳光征迁”平台,提升透明度、防止反弹。这种既治当前之痛、又立长效之策的调研路径,正是新时代干部调查研究应有的“战略脑力”。要把调研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去思考、去设计,把“看问题”升级为“解问题”,让调研成为政策生成的“发动机”和治理提升的“加速器”。
“落”得有声,调研才不沦为空转游戏。调研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调研搞得好不好,关键看成果有没有转化、问题有没有解决。如果调研成果束之高阁、无处落地,那就是“空对空”。要推动调研成果闭环管理、清单推进,把“问题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督办清单”。要推动“当下改”与“长久立”协同发力,建立调研成果“收集—转化—落地—反馈”一体化机制,真正让调研“落地有声、见效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