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城市发展

阅读次数:318 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字体:  ]

 

城市非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人民生活的温暖家园。干部心中所念、手中所为,须臾不可偏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坐标。唯有将“人民至上”镌刻于灵魂深处,干部手中的规划图、施工图,才能真正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图景 

 

(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能让一些人击鼓传花,把问题留给后人。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新任务。领导干部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规划者、引领者,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把时代需求和群众利益结合起来,科学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

 

城市建设发展的正确政绩观,在于以“当下之功”助“千秋之利”。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创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纵跨15年发展战略的先河,指引厦门发展成为让市民引以为豪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比之下,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不同程度存在重显性轻隐性、重短期轻长远、重形象轻实效等问题。有的奉行“大干快上”,盲目求新求变,不主动、不经常深入菜市场、社区调研群众需求,结果建了一堆没人用、不好用的形象工程;有的遇到困难“绕道走”,紧盯繁华地段、忽视老旧小巷,对旧改拆迁、老楼加装电梯等老大难、得罪人的问题,躲着、拖着不推进;有的“算小账”,不惜引进一些高污染企业,导致城里的河水变黑、空气变糟、环境变差,老百姓怨声载道,透支了城市长远发展,等等。诸类问题,既影响着群众生活,更会贻误经济社会健康长远发展。

 

发展思路直接影响着城市出路,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才能当好人民城市的规划师。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

 

(二)

 

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更是衡量干部政绩的终极标尺。要引导广大干部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宏伟画卷上,以正确政绩观绘就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壮丽篇章。

 

站稳人民立场,政绩坐标方能不偏航。城市非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人民生活的温暖家园。干部心中所念、手中所为,须臾不可偏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坐标。要坚决摒弃“重物轻人”“重显绩轻潜绩”的偏颇观念,将“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评价政绩的第一标准。组织考察评价干部在城市工作中的实绩,必须深度透视其工作是否聚焦于解决“停车难”“如厕难”等民生痛点,是否致力于打造“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是否在提升社区治理温度上倾注心力。唯有将“人民至上”镌刻于灵魂深处,干部手中的规划图、施工图,才能真正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图景。

 

恪守科学规律,政绩根基方能深且固。城市发展自有其内在肌理与生长逻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尊重规律、敬畏历史、传承文脉,正是对树立科学政绩观的精准指引。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政绩冲动”,警惕“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更要杜绝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组织部门需引导干部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在干部评价体系中,应更看重其是否珍视城市“家底”,在有机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是否注重内涵提升,以“绣花”功夫织补城市功能;是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前瞻眼光谋划城市韧性。此般基于规律、着眼长远的政绩,方如深根巨树,能经风雨、利千秋。

 

锤炼过硬本领,政绩成色方能足而亮。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是对干部能力本领的时代大考。复杂多元的城市治理课题,要求干部不仅怀揣赤子之心,更需具备善治之能。组织培养锻造干部,必须紧扣城市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要有计划地将干部放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前沿阵地、矛盾集中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去“墩苗壮骨”。引导干部在深入调研中读懂城市这本“大书”,在躬身实践中掌握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在破解“城市病”中提升统筹协调、改革攻坚、精细治理的真本领。唯有练就堪当重任的“铁肩膀”,干部方能将为民造福的政绩愿景,扎实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城市发展实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