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机制选准好苗子

阅读次数:94 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字体:  ]

 

培育储备头雁,重在拓源提质。构建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多元开放的选拔渠道和严格规范的审核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夯实乡村振兴头雁队伍的根基。

 

科学选才机制是选准“苗子”的制度保障。将后备力量选拔纳入“书记项目”、“部长工程”来抓,有利于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落实的责任链条。贵阳通过市委书记带头调研调度,区(市、县)党委书记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乡级干部下沉一线摸底这种三级联抓的工作模式,打破了“闭门选才”的局限,确保选育工作始终与乡村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有效强化了选才工作的制度机制保障,为好“苗子”脱颖而出夯实基础。

 

实际工作中,需要跳出“守着本村找人才”的思维定式,将目光投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的“三荐”方式广开贤路。20来岁的“鲍青波们”从犹豫回村到主动任职,正是乡级干部多次家访动员的结果,体现了对返乡大学生等“潜力股”的精准挖掘。树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既吸纳熟悉村情的本土精英,又引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外来活水”,才能实现选才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匹配。

 

严格审核标准,是选准“苗子”的质量保证。建立乡镇级初审、部门联审、县级总审的“三审”制,有效从政治素质、能力本领、群众口碑等多方面把关,确保选出的“苗子”既靠得住又干得好。近些年来,后备力量结构变化鲜明体现了年轻化、知识化、时代化的导向,反映出审核过程对能力适配的更深层次实践解读——既看学历水平,更看服务乡村的实际潜力,杜绝“凑数式储备”,让真正愿意扎根乡村、能为群众办事的人才进入储备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