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唱响全民欢歌

阅读次数:2012 信息来源: 包公镇 发布时间:2014-09-25
[字体:  ]

去年,中央电视台《亿万农民的笑声》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在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进行外拍时,大邵洋蛇、舞狮、旱船、肥东门歌等一批肥东民间精品文艺节目在现场接连上演,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已列为国家级“非遗”的洋蛇灯。九十多米的“长蛇”在100多位村民的舞动下,伴随着锣鼓声,追逐着彩球飞腾跳跃,气势雄伟。肥东门歌、撮镇十八坊乐队、安徽大鼓等民间艺人也拿出了绝活,使农民朋友享受到“乡味”十足的文艺表演。

文化事业大发展

每天晚上6点多,肥东县城和平文化广场上总会聚集很多居民,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几十个人排成三四排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晚上一有空就出来跟着大家跳跳广场舞,跳一跳不仅身体好,感觉生活也更有滋味了!”广场舞爱好者张女士一脸幸福地说。

肥东县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政策、机构、组织保障和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自2007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付100万元作为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增加到120万。肥东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初步形成了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350个村农家书屋、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为基础的,覆盖全县的城、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独特的民间文化

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孕育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肥东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名录2项,市级名录12项。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2012年,肥东县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拥有100多位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举办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乡镇基层文艺汇演、业余剧团剧目展演、庐剧大赛等活动,为群众表演传统文化、民间文化。2013年10月11日下午,肥东县店埠镇和平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2013安徽肥东县首届民间文艺广场演出周首场非遗综艺展演在这里隆重举行。

旱船、莲湘、唢呐、龙灯等民俗节目表演,拉开了非遗综艺专场演出的序幕。曾4次被毛主席接见的门歌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殷光兰演唱的门歌《农村喜事多又多》曲调明快,道出了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村的新变化;秧歌舞、黄梅戏、庐剧、武术、杂技、大鼓、巢湖民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综艺节目纷纷登场,深受观众欢迎。民间文艺广场演出周五场活动同时邀请了省内近3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参加展演,80余个非遗及综艺节目参加演出,3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

文化惠民享成果

人民群众是民间文化的主体,为了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并成为“主角”,肥东县精心培育,合理引导,各乡镇纷纷成立了社区和农村业余剧团、秧歌队、腰鼓队、旱船队、莲湘队、唢呐队、农民乐队等群众文艺组织,这些自办组织日趋活跃,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其中刘长芬青年庐剧团、福缘艺术团等全县80多个艺术团体在广场、街头、乡村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活动中,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也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2014年3月份,肥东县举办了首届全民文化月活动,活动月以各乡镇、村居、社区为主体,以“为了中国梦、文艺惠万家”为主题,囊括了全县所有331个村居、社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县各界民众广泛参与、5000多个节目、各种艺术形式集中展示,肥东门歌、安徽大鼓、舞狮、旱船、秧歌、腰鼓、莲湘、杂技、武术、戏曲等民间文化遍地开花。文化月活动的主体是群众,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让全县60万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