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乡民族文化在竞技中传承

阅读次数:1651 信息来源: 牌坊乡 发布时间:2014-12-02
[字体:  ]

“蹴球女单一金一银、男单两金、男双银牌、女双金牌……”这是日前代表合肥市参加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牌坊乡四名少年斩获的成绩,这也是该乡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女大学生的蹴球情缘

家住牌坊社区的蔡新婷今年19岁,在安徽科技学院读大一。上初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选进了圣泉中学蹴球队,从此以后便和蹴球结下了不解情缘。“那时个条件有限,训练场地是沙地,沙地很不平整,阻力很大,加上用的蹴球是比标准球大且重的实心球,踢起来很费劲。”小蔡告诉记者。

2010年,蔡新婷首次参加省运会便获得了女单季军、女双亚军、混双亚军,之后又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女双三等奖,这些成绩更坚定了她将蹴球一直踢下去的决心。“蹴球比赛不属于对抗性很强的比赛,但对准确度要求很高,因此要求选手非常冷静,心理素质足够好。”蔡新婷认真地分析道。

在今年的全省比赛中,蔡新婷和16岁的弟弟沙鹏飞参加混双比赛,夺得一枚铜牌。4年9枚奖牌,小蔡不仅斩获了佳绩,还在蹴球中找到了乐趣。谈起接下来的打算,蔡新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她会继续加强训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争取在明年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有所突破,取得更好的成绩。

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蔡新婷的经历其实也是牌坊乡众多蹴球爱好者的一个缩影。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多民族乡和合肥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近年来,该乡充分挖掘乡内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弘扬和传承保护力度。满族蹴球、回族腰鼓等民族体育运动更是在牌坊乡村流行开来。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文化特长课,并把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蹴球作为校本教材,从“娃娃”这个层次培养民族运动爱好者和传承人。

近年来,该乡的蹴球运动多次在省及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在2010年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完颜浩然、完颜建伟获得男双冠军,蔡新婷、白玉娟获得女双亚军,另获男女混双亚军;2011年全国第9届少数民族体运会上,完颜浩然、完颜建伟获得男双亚军,蔡新婷、白玉娟获得女双三等奖;2012年全国邀请赛(南昌)获几项二等三等奖,今年参加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又斩获4金3银1铜……

同时,牌坊乡用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这项民生工程,加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为民族文化体育活动项目发展提供了条件。截至目前,已建成了15个农家书屋,2个文化活动广场及各村活动室、蹴球场地。部分村居设有健身点,健身点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台、扭腰器、拉力器等健身器材。同时乡文化站实行免费开放,每周40小时开放时间内,群众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唱歌、跳舞、下棋等,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资料链接

蹴球:脚上斯诺克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从我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的,在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踢石球实际是“踹”球,因此踢石球游戏经过挖掘整理后,在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时,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为蹴球。1998年,在安徽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蹴球比赛的场地是一块10米乘以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有单人赛、双人赛和团体赛等形式。比赛时,参赛队员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这个运动有点像斯诺克,所以又被称为“脚上斯诺克”。比赛中,选手击中对方球,将得到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由于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蹴球比赛既能锻炼身体,又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老少皆宜,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