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实施乡风文化“十个一”工程 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突破

阅读次数:1974 信息来源: 县文联 发布时间:2014-11-20
[字体:  ]

近年来,肥东县从挖掘、提炼、培育乡风文化入手,实施以“打造美好新农村、建设幸福新家园”为主题的乡风文化“十个一”工程,以乡风文化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突破。
  ——挖掘一段村史,彰显人文底蕴。结合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民间传说等,挖掘一段具有文化性、艺术性、代表性的本村历史典故,挖掘文化遗存,进一步彰显厚重的人文底蕴。古城镇郭阳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通过查阅相关历史,翻阅历次家谱,将其村落历史一直挖掘到唐代,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提炼一句村训,教育引导群众。在村民中开展征集“村训”活动,提升农民群众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长临河镇罗家疃中心村在提炼村训时,结合明代移民村落的历史,查阅村里两家姓氏罗姓和王姓的家谱家训,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将村训提炼为:“厚德载物、善行有道”,对后代子孙很有教育意义。
  ——确定一幅村徽,标志对外形象。每个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设计一幅“村徽”标识,代表本村特色。元疃镇曙光村在设计村徽时,用村名“曙光”的开头大写字幕,加以变形会意,寓意“旭日东升,曙光在前”,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如今,全县36个美好乡村示范村村徽已成为肥东美好乡村建设对外宣传的形象标志。
  ——编写一首村诗,反映地方特色。组织县内的作家、诗人赴每个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创作一首具有地方特色、反映风土人情的村诗,成为反映肥东农村新面貌、歌颂农民新生活的独特样本。
  ——打造一条长廊,弘扬文明新风。借助宣传栏、空白墙体、游园长廊等载体,在每个中心村打造一条文化艺术长廊,主要展出以中华传统美德、乡风文明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以及村庄环境整治新旧对比图片等,使之成为集中展示美好乡村的窗口。全县各中心村已建成近百处文化长廊或文化墙,总长度达15000多米。
  ——建设一块广场,提供活动场所。整合农民文化体育健身工程设施资源,在每一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一块村民文化广场,为村民日常健身休闲娱乐及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固定的场所。年初以来,县美好乡村建设文化艺术团共下乡巡回演出138场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在自家门口就欣赏到丰富的“文艺大餐”。
  ——搭建一方舞台,活跃文化生活。根据场地条件,结合各中心村实际情况,在文化广场设置一个35—50平方米的舞台。每年每个村组织1—2场文艺汇演、文艺电影下乡等活动,开展全民文化月活动,发动全县文化志愿者,改“送文化”为“种文化”,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成立一支队伍,突出文化惠民。注重挖掘乡土文艺人才,动员农民说书人、农民音乐家、农民舞蹈家等乡村文艺能人组建村文联(村文艺爱好者联谊会),着力构建群众性、自发性、自娱自乐的文艺组织,鼓励农民群众经常开展自导自演的文艺活动。
  ——创作一批作品,打造文化名片。依托农村肥沃的文艺土壤,动员县文联所属各协会文艺家创作一批有体验、有生活、有温度,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乡风文化系列丛书》、《包公故事》、《长临河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新编庐剧《包公折子戏》、《向美好出发》等文艺作品、民间文艺节目展演和全民文化月活动成为肥东新的文化名片。
  ——推出一群好人,引领道德风尚。打造“好人之乡”品牌,动员农民群众自己挖掘、推荐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展肥东县首届乡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200多名乡镇道德模范、1300多名村级道德模范脱颖而出。其中,八斗镇以德报德王邦贤和公路养护神王汝新等10人的感人事迹,先后入选“中国好人榜”。陈冲荣获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荣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