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阅读次数:5366 信息来源: 石塘镇 发布时间:2012-03-14
[字体:  ]

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式  架设两地创业桥梁


      ——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近年来,随着个体、私营、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成份、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于复杂化。针对这种情况,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逐步探索出一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路子,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工作背景
    石塘镇地处肥东县中北部,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较多,群众外出创业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近年来,不少农民洗脚上岸、异地发展,其中外出至“长三角”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有3万多人,占外出人员总数94.58%;流动党员有400多人,占外出党员总数的92.5%。其中,龙城、东明等多数村(居)外出党员主要集中在上海一带,从事汽车销售与修理等工作;四合等村外出党员主要集中在江苏徐州一带,从事机电行业。大批群众外出创业在给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五难”(即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把握、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该镇按照县委组织部“做实、创新、长效”的要求,在“长三角”地区石塘籍农村劳动力集中的城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保证了外出党员参加活动有归宿、交纳党费有去处、遇到困难有依靠,在服务流动党员、凝聚外出青年、引领回归创业、促进两地(流入地和流出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延伸触角,健全组织,把管理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外出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得着但看不见”、流入地党组织“看得见但管不着”的现象,该镇在组织设置上进行创新,积极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帮助流动党员在务工地“安家”。
    第一,在外出流动党员较集中的上海市成立驻沪企业党组织。1992年7月,该镇就成立了驻沪企业党支部,当时只有3名党员。后来,党支部发挥石塘籍老乡联谊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和“党员找企业、企业找党员”的办法,把每一位石塘籍的党员都纳入到党组织中来。随着赴沪创业党员的增多和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驻沪企业党支部又先后升格为石塘镇驻沪党总支、党委,现有9个支部、200多名党员。此外,注重物色政治素质好、热爱并熟悉党务工作、创业有成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
    第二,在合肥成立驻外企业党总支。2007年,针对安徽雄峰起重、江淮起重集团等企业在合肥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企业所属党员流动范围较广、居住分散的特点,该镇成立了驻外企业党总支,并下设3个企业党支部,加强对合肥及其周边石塘籍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
    第三,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对不具备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条件的其它城市的流动党员,全部纳入流动党员服务站管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制定了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具体负责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造册登记、做好信息联络、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提供政策法律和就业信息服务等工作。同时,服务站注重与各村级党组织保持沟通和衔接,做到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二)结合实际,加强教育,把创新管理方式作为一个有效手段来抓
    紧密结合外出党员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和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形式灵活、内容新颖的教育活动。
    第一,坚持定期联络,加强对外出党员的教育。镇党委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信件、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座谈会、茶话会等方式,向流动党员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有关党内重大决策以及党内其他重要事项,了解外出党员工作学习情况,邮寄学习资料,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实现了外出党员与在家党员组织生活同步。四合村流动党员卢云现在徐州某科技有限公司任职,在今年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收到村党支部《致外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后,主动联系村党支部,汇报近期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并提出在生物发电项目开发方面可帮助家乡“搭桥牵线”。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投资5000万的合肥华胜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最终落户四合村。
    第二,抓住有利时机,开展行前教育和返程培训。实行外出党员返乡必访制度,利用党员春节返乡的时机,采取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授课、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交心谈心活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在党员外出前,利用办理暂住证明、就业证明、计生证等时机,各基层党组织及时对其进行党风党纪、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石塘镇党委邀请县劳动局、农委等单位,加强对返乡的流动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共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100多人次,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200多人次。
    第三,加大培养力度,确保发展党员工作“不断线”。采取“结对培养”和“跟踪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有领导和组织才能、有经营管理能力、有一技之长的外出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仅2007年以来,该镇组建的1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中,就先后有100多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3名,发展新党员28名,其中企业主16名。
    (三)加强互动,架设桥梁,把发挥党组织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流动党员党组织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联系,积极主动帮助外出务工党员排忧解难,提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第一,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联,拓宽党员发展空间。驻沪企业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党员企业家人缘广、信息灵、信誉好等优势,通过党员联党员、党员带党员、党员助党员、党员帮群众等形式,为外出党员群众提供用工信息、技能传授等方面的服务,引领家乡人员外出创业,使石塘镇及其周边地区到上海市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有效拓展了家乡党员群众的发展空间。


    第二,加强与驻地党组织相联,畅通培养服务渠道。针对流动党员分布点多面广的现状,流动党组织十分注重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2007年初,驻沪企业党委在上海市闵行区成立石塘镇流动党员驻沪服务站,并与闵行区有关街道党工委建立双向共管机制,保持经常性联络,加强互动。例如,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双培养”机制,对入党积极分子由驻沪党委和地方党组织各确定1名培养人,分别进行考察,共同作出鉴定。通过联系协调,强化合作,有效解决了单纯依靠流动党组织难以解决的问题。2007年,在上海通冠进口汽车修理厂务工的石塘籍农民工梁某因交通事故死亡,肇事车辆逃逸,其家属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一筹莫展。党委下辖四通党支部多方努力,在当地党组织和交警部门共同协调下,依法妥善处理了这件交通事故纠纷案,维护了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与务工人员相联,建立联系帮扶机制。驻沪企业党委负责人经常深入企业和在沪务工人员中,了解情况,掌握动态,解决问题。研究制定了党委成员联系党支部、骨干党员帮扶困难党员、党员企业家结对特困群众等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外出党员群众艰苦创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驻沪企业党委多方“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家们相互拆解资金,互帮互助,共度难关。当得知外出人员陈振汉在筹办企业时资金有较大缺口后,驻沪企业党委书记张羽展主动予以协调,从其他肥东籍党员企业家那里担保30余万元,使陈振汉如期成立了上海汉音电子有限公司。公司现已正式运营,并吸纳100多名肥东籍农民工进厂务工。看到杨大来、开景升两人的企业融资有困难,党委专门安排人员上门做工作,加强联系和协调,促成他们“强强联手”,各投资1000万元,在上海市闵行区虹中路联合成立新的机械修理公司,顺利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使企业迈上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
    第四,加强与驻地企业家协会相联,搭建返乡创业平台。2008年3月,在石塘镇党委和县工商联的牵头组织下,石塘镇驻沪企业家协会成立,共发展会员100多家。协会成立后,石塘镇党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引导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切实把流动党员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2008年10月,张圣海、丁守文、丁守胜等8名党员企业家返乡成立安徽龙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征地100亩,投资1.1亿元建1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引进一条高标准的起重机械生产线,为家乡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达1亿多元2008年12月份,党员企业家梁立权在肥东新区投资3000万元成立合肥通冠机械有限公司,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第五,加强与家乡党组织相联,夯实作用发挥载体。石塘镇党委注重发挥流动党员的“双向带动”(即把家乡的劳动力带出创业致富,把外面的资金、技术、项目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作用,引导他们致富不忘桑梓,支援家乡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家乡发展。2006年该镇筹建敬老院,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广大党员中发起倡议并得到在外党员的大力支持,外出党员纷纷慷慨解囊,捐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花园式敬老院,全镇40多位孤寡老人搬进新居,实现了老有所养。2008年,驻沪企业党委下辖的9个党支部分别与石塘镇的9个村(居)党支部结成对子,落实“双向承诺制”,实施“村(居)企联建”,广泛开展“送就业岗位下村(居)、送创业项目下村(居)、为家乡办一件实事好事”的“两送一办”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活动开展以来,外出党员先后送1600多个就业岗位到村(居),引导石塘镇1万多人到上海的企业务工,帮助家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介绍创业项目30多个,为家乡办实事好事50多件。

    三、主要成效


    石塘镇通过采取上述有效措施,不仅大大加强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而且取得了党员和党组织、流入地和流出地“多赢”的效果:
    一是有效解决了“五难”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改变了现有的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五难”现象,呈现出“党费按时收缴、党员去向明了、管理落实到位、活动正常开展、作用充分发挥”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1992年以来,该镇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是肥东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响当当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
    二是大大强化了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党员群众自身发展呈现新气象。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后,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主要针对农民工和农民工流动党员遇到的被拖欠工资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工伤事故处理问题、看病就医问题以及企业家们遇到的发展资金短缺、厂房租赁等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为他们全身心工作、安心创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石塘镇驻沪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其中企业主是党员的有124家,资产上千万元的有100多家,上亿元的有9家,汽车修理和销售业务在上海市场已占领近80%的份额。2007年以来,该镇先后有14名外出务工党员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全县“流动党员创业标兵”。
    三是切实加强了外出务工人员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培养教育有了新渠道。流动党员党组织坚持把教育培养优秀务工人员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时把那些积极向上、文化素质高、勤劳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务工人员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截止2008年底,石塘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共有1000多人提出入党申请,其中368人被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225人被确定发展对象,108名农民工入党。发展优秀务工人员入党不仅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而且为村级干部队伍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在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该镇共选拔19名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群众拥护的外出返乡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
  
四是充分发挥了“双向带动”作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引导在外务工经商的党员和成功人士,发挥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回乡领办创办企业,带动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以驻沪企业党员为骨干投资新建的合肥肥东新区重工机械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年产值2亿多元,为石塘地区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近年来,外出党员共为家乡引进项目10多个、资金3.2亿元,回乡创办企业20多个,捐款捐物1亿多元,促进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四、几点启示
  石塘镇的工作实践和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要树立“开放”的理念,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流动党员大多年富力强,经常在外,经风雨,见世面,掌握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党员队伍中的佼佼者。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党员在产业和地区间转移流动日趋频繁,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因此,各级党组织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摒弃各种偏见和狭隘思想,树立开明开放的“大党建”理念,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树立“创新”的理念,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流动性强是流动党员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基层党组织必须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创新组织设置,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在党员流向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独立党组织或联合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人数相对分散的地方可以采取委派党建工作人员或依托流入地的社区党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以适应当前多元化、多流动、多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要创新管理方式,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要创新教育培训手段,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和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党员学习网站等电化教育阵地,对流动党员进行菜单式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创业技能和服务本领。
    三要树立“服务”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之中加强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常年在外活动,本人及其家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要从关心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出发,利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等载体,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感受到
离乡不离党,组织在身旁的氛围,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
    四要树立“统筹”的理念,把促进流出地和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围绕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城市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与家乡村级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引导结对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困难群众共帮、党建资源共享、科学发展共赢,着力在互帮、互学、互惠、互促上下功夫,进而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同进步,带动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