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群众诉求“已读不回”

阅读次数:1065 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9-26
[字体:  ]

 

当前,随着数字化政务服务加速普及,线上平台日益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办理事务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实践中,一些群众通过线上渠道提交材料后,虽然显示“已受理”,后续却迟迟没有回音,既看不到办理进展,也收不到任何说明反馈。

 

“已读不回”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从直接影响看,它延误实际问题的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甚至可能使小矛盾发酵升级;从深层影响看,这种冷处理损害政务服务效能,无形中疏远了干群关系。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问题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歪风。

 

究其根源,既有思想认识的偏差,也有机制层面的短板。个别干部政绩观错位、服务意识淡薄,对群众急难愁盼缺乏“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缺少换位思考的真感情,行动上自然敷衍拖延。从机制上看,个别单位的群众诉求办理流程未能形成闭环,责任主体模糊、办理时限不清、考核监督不严,导致线上“工单”来而无踪、石沉大海。

 

整治这一现象,必须多管齐下、系统施治。强化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诉求当成“家事”,把“已读”当作承诺,把“回复”视为责任,以主动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件民生小事。完善制度保障,推行“接诉即办”,建立健全全程跟踪、限时办结、满意度评价等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超期事项实时预警、督办,实现诉求事项从接收到办结的闭环运行。强化监督问责,将群众诉求办理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严肃处理。推动主动治理,定期梳理分析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深层症结,做到举一反三,从政策层面批量解决、源头化解,努力实现“未诉先办”,从根本上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温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每条诉求背后都是群众的期盼与信任,必须以“事事马上办”的作风回应关切,以“件件有落实”的成效取信于民,真正架起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