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有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以制度机制持续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让基层“车载”更轻,干事创业“马力”更足。四川省梓潼县从厘清权责、下沉资源、协同发力入手,为基层减负增效提供了实践样本。
基层人手短缺、队伍不稳,一定程度在于资源配置的失衡和力量整合的不足。破解基层“人少事多”问题不但需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以“减上补下”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优先保障基层用人需求,也需严控上级部门借调行为,建立借调数量管控、审批备案、动态监管等制度约束,堵住基层人才“倒流”漏洞。更需拓宽用人渠道,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大学生到村任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多元补充机制,形成专兼结合、上下联动的人才支撑体系,凝聚起基层治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合力。
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协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打破一刀切窠臼,实施精准化差异考核,以实绩实效为导向,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将基层干部从迎检备考中解脱出来。制定科学的事项目录,明确基层组织的权责范围,让基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杜绝“甩锅式”问责和“摊派式”加码。建立全周期评估机制,嵌入式监督减负成效,通过量化指标、动态跟踪及闭环管理,防止减负工作沦为“一阵风”。
基层治理中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往往导致治理效能低下、群众诉求难解决。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治理体系,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健全“一核多元”领导机制,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打破条块分割壁垒,确保跨部门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构建“权责清单化、审批集成化、执法协同化、指挥智慧化”的治理模式,以制度重构、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提升。完善“一体联动”响应机制,通过专业力量下沉、“吹哨报到”、社会参与等方式,形成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闭环管理链条,实现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