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就要坚持靶向发力,做到业态“新”在哪里,形态“变”在哪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切实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分散性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等不乏存在,须在组织覆盖上下功夫。通过延伸平台企业党组织建设“触角”、打造楼宇商圈等区域化党建共同体等方式,探索党组织建在平台上、属地上、行业上,用“铁打的组织”汇聚“流动的群体”。借助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管理上下功夫,健全新就业群体党员常态化摸底排查机制,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聚焦党员能力提升,探索线上线下召开组织生活会、靶向培训等灵活有效的方式,让新就业群体有家更有为。
相较于其他从业群体,新就业群体就业方式灵活,存在权益保障弱、自身认同感低等问题,要在做优服务、凝聚人心上久久为功。聚焦新就业群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强化就业引导和就业服务,改进和优化维权服务方式,构筑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网”。围绕新就业群体饮水难、吃饭难、休息难等问题,通过打造暖新驿站、设立服务热线、建立骑手友好社区等手段,丰富和拓宽服务场景和空间,做到温暖入怀、关爱入微。
新就业群体日常穿梭于街头巷尾,对社区布局、邻里人群往来较为熟悉,要让其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增量”。建立健全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入网入格,并依托志愿服务、随手拍等形式,让他们成为社区的“移动探头”,真正参与基层治理。增强新就业群体“主人翁”意识,挖掘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典型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激励方式,提升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认同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