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是摆花架子的“盆景展”,而是解民忧、聚民智的“连心桥”。只有让群众当考官、参与出题阅卷打分,让群众可感可及,才能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
群众出题,深入一线摸实情。田间地头的叹息声,比工作汇报更真实;市井巷陌的牢骚话,比文件数据更鲜活。当前,少数干部调研走“经典路线”,座谈请“固定代表”,用主观臆断替代群众切身需求,把“为民做主”异化为“替民做主”,长此以往,不仅会让政策沦为“空中楼阁”,也会让干群关系渐生隔阂。脚底沾泥方能心头有谱。多些“无陪同、不打招呼”的随机走访,放下调研提纲与群众围炉夜话,抛开汇报材料同百姓细算账本,在街头巷尾、村口树下捕捉最真实的民意脉搏,不仅能让政策制定接足地气,更能在促膝交谈中焐暖干群关系。
群众阅卷,接受监督亮家底。群众监督是检验初心成色的试金石,也是激励担当作为的动力源。现实中,个别干部把群众意见曲解为“挑刺找茬”,对信息公开瞻前顾后,对关键数据遮遮掩掩,导致群众知情权悬空、监督权虚置。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看似维护了面子,实则丢掉了民心。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拆除“信息围墙”,勇于亮家底、受监督,用“玻璃房里的工作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信任在透明中生长。
群众打分,交卷评判知得失。群众评判既是衡量民心得失的公平秤,更是维系干群鱼水情的生命线。评判权交得越彻底,干群纽带就系得越牢固。有的干部沉迷“材料政绩”,把汇报写得天花乱坠,却不敢直面群众评判。要主动请群众阅卷,办事流程让群众“挑毛病”,服务成效请百姓“打分数”,使群众“差评”成为警钟,让百姓点赞化作激励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