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党建难题如同“抽丝剥茧”,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发扬钉钉子精神,用好项目化管理手段,方能精细拆解、攻坚破局。内蒙古赤峰市以书记项目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做法,为各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项目落地有声,源于攻坚方向准、工作思路清。从实际问题中选题,聚焦历史遗留问题、结构性矛盾等“硬骨头”,深入一线、广开言路、广纳群智,客观分析发展痛点和潜藏优势,确保找准制约发展的关键梗阻。坚持从自身优势立项,先行先试,充分总结提炼本地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规程、制度模式,通过试点探路推动共性难题批量化解,进而实现党建创新成果以点带面、积厚成势。
项目立得好,还需落得实。为避免“年初热热闹闹、年末突击上交”等形式主义泥沼,党组织书记的全程领航至关重要。要强化跟踪管理,用好用活调度、亮晒、比武等制度机制,通过定期调度会、下发提醒函等方式,全程盯紧项目进程,压实主体责任,为项目推进注入强心剂。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靠前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整合专家学者、年轻干部等力量,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形式,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优化工作流程,助力项目少走弯路,推动项目成果高效转化。
项目成果评议绝非“做样子”,既要“摆上台”,又要“评优劣”,更要“树典型”。当下,有的地方在项目成果落实过程中存在考核维度单一、重材料轻实效、忽视群众反馈等问题,看似亮眼的项目实为“镜花水月”。要健全多元评议机制,依托上级党组织、业务部门、党员群众等多方评价主体,从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群众满意度高不高,机制运行畅通不畅通等多角度立体精准考评,让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注意梳理典型案例,通过举办成果展、编印案例集等方式,让成功经验“走出去”,激励各地互鉴共进,变“孤景”为“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