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社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人民情怀作为干事创业最朴素、最持久的动力源。人民二字重千金,最是情怀能感人。人社部门“人”字当头,与群众打交道点多线长面广,更应该牢记初心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情怀“青山常在”,为人民服务“细水长流”。
把树牢宗旨意识作为厚植人民情怀的“强引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在明晰权力来自人民中冷静认清“我是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敬畏人民、敬畏权力,自觉增强公仆意识,永远不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在明白历史车轮靠谁推动中坚定认准“依靠谁”。斯诺为何能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就是他体悟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所蕴藏的情怀魅力。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进步的车轮,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力量。在明确初心使命中深刻认识“为了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二字是我们最靓丽的招牌和最有力的底牌。要培养为民情怀,在稳就业、强技能、促增收、防风险等工作中烙上仁爱之心,在和人民同甘共苦中增进鱼水深情。
把深化改革作为考验人民情怀的“大考场”。“为什么人”,是改革最根本的价值立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涉及人社工作的有34项,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情怀作为贯穿改革始终的主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各项改革落实落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设置改革议题,善于从民生“小窗口”中寻找改革“小切口”,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市场化岗位,发挥“三支一扶”计划示范作用,促进青年好就业、就好业。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促进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要坚持由人民来评判和衡量改革成效,大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让没活干的“人”和没人干的“活”双减少。
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砥砺人民情怀的“主阵地”。“情怀”可感可触、可学可做、可考可评,才能引领更多人成为有人民情怀的人社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总书记“扯开嗓门喊人才”“为院士让座”等故事中感悟人民情怀,以政治站位激扬人民情怀。让有情怀的党员闪闪发光,让有情怀的干部有为有位,就会让有情怀成为人社干部的显著标识和集体追求。要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大张旗鼓宣传那些不计个人得失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党员好干部,塑造一批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为民服务典型,以先进典型激励人民情怀。考核是风向标。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干部评价、考察和选拔任用机制,拉长选人视野,拓宽用人链条,更加注重基层群众、一线窗口对干部的评价,以正向反馈激发人民情怀。
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检验彰显人民情怀的“试金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群众就会把谁放在心里。人社部门作为民生部门,要牢记让人民幸福就是“国之大者”,致民心之广大,尽服务之精微,打造开进民心的“直通车”,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精准化识别群众需求,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健全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给群众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精细化解决难题,多给群众“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撑伞”的贴心,加大重点行业、重点群体薪酬分配指引服务,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着力清理整治欠薪,让群众感受情怀得到实惠。精致化培育壮大基层骨干力量,健全服务体系,延伸服务触角,让“千军万马”的人社队伍共同解决千家万户的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