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临河镇在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中,把握好情、理、法关键环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之以法,拉长“感情线”,理清“事理线”,筑牢“法治线”,练好村干部们解难题、办实事、补短板的“看家本领”。
说好一个“情”字,拉长与群众的“感情线”。每到中秋节或者春节,长临河镇村里的干部们总少不了带些米和油走访慰问自己联系的困难家庭,“真心对真心,四两换半斤”,只有关键时候想着群众,群众才会在关键时候支持村里的工作”,这是不少村干部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村干部的心里话。搞好与群众的关系,总离不开说些暖心的话、办些暖心的事。“基层离群众最近,作为一线中的一线,难事要能在一线解决,好事要能在一线办好,关键就看能不能与群众把感情处好”,对平时来服务大厅盖个公章、出个证明的群众,村里的干部们笑脸相迎,流程越来越简,速度越来越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真心帮助自己的村干部,谁还能没一点感激呢!弯下身子,放低身段,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温度是有“刻度”的,温度少那么一点,就不能“沸腾”起来,达不到效果,只有多做工作,多加把“火”,与群众的“感情线”才会拉得更长一些。
说好一个“理”字,理清工作中的“事理线”。“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对遇到“一句话使人跳”的群众,长临河镇的村干部们总会“一句话使人笑”,因为能把问题说到点子上。听难听的话,办难办的事,理清楚难解的头绪,在挑刺的话中听心声,在刺耳的话中听“曲中意”,在群众面前不比嗓门比耐心,经常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找到群众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也许听起来“不讲理”,但是作为村民的“娘家人”,村干部们不仅要听得下去,还要找得出理,能说得过去。“没有不讲理的群众,只有不会干工作的干部”,村里的调解室、田间地头,都成了村干部为群众说“理”的地方,“理”越说越清,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脸红脖子粗”到“和颜悦色”之间,村干部们的“说功”越来越有水平。
说好一个“法”字,筑牢基层治理“法治线”。“老人家,这是您家里的房屋租赁合同,签过字后请拿好。”在村干部的电脑里,各种租赁协议、调解协议一应俱全。每天进村入户,有时也要粗中有细,对法律上的这些“细活”做起来“天衣无缝”,“签字画押”的事情处处想得周到。正是这些常用法律文本,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村干部成了群众身边免费的法律助手。“邻里之间,难免有时关系紧张,需要用法律常识来给双方降降温;再者,有少数村民想发‘意外财',缺少辨别能力,容易被网上诈骗、非法集资盯上,更要靠法律知识使他们清醒一下,防止变成意外的惊吓……”在村里的大事小事上,遇到“歪理”“不明事理”时,就要靠法律常识来及时扶正,对诸如茶余饭后聚赌、家庭闹矛盾等情况,村里的干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经常上门说个清楚、图个平安,打通基层法治“最后一米”。(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