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针对贫困群众如何想策略、定措施、找准路子,解决他们的“精神短板”,促使他们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去寻求新的生活,“振兴乡村”才是全面的、系统的、完整的。
人多地广,距离县城较远,如何统筹做好镇村两级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家园层面上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送去福音,让他们振作精神,与时俱进,这是古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一项重点工程。由于该地区群众主要从事农业,传统种植和小农思想左右,一些迷信封建思想的固化,一旦天有不测,极易导致贫困现象的出现,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这一突出问题,就是要从他们的具体内质上“寻根求源”,在问题产生的根子上下功夫,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精神上为特定群体解开“自闭”枷锁,释放本土特有的勤劳、勇敢、善良、创新为主体的美德能量。
以传播家风家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引导,让贫困群众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群众身上有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贫困人群亦在其中,勤劳、勇敢、简朴、善良、乐善好施等等比比皆是,关键在于善于发现。镇文明办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传家风、立家训”活动,引导他们去追求真善美。同时结合民主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自觉维护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民生工程,让他们记住“乡愁”。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古城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些平时足不出户的贫困户也渐渐被吸引,他们走出家门,融入到农家书屋、老少活动之家之中,与众同乐。2017年度,全镇先后开展送戏进万村26场次,组织十九大文艺小分队演出10场次,每年更新农家书屋书屋4500余册。着力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推动贫困户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全镇已有191户、263人实现了转移就业。
深化文化主题活动,创造特色文化产品,为贫困户送去文化春风。一年来,通过“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广大贫困户通过主动参加活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题活动覆盖全年,覆盖农村各群体。在主题月的基础上,还着力打造“全民文化月,送戏进万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