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是“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一片沃野,如今,已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这里,曾只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合肥化企搬迁工程,如今,已发展成一座活力四射的生态园区。这就是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
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自2006年3月1日建园以来,现已是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和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正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泛长三角区域内一方新兴的投资热土,一块充满希望的兴业宝地。
依托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安徽省会合肥,园区极力构建专用铁路、黄金水路、高速公路三者兼备的综合物流体系与母城无缝对接,交通便捷。21公里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淮南线接轨;32个泊位的千吨级码头,可经巢湖直入长江;距京福高铁长临河站、沪汉蓉高铁肥东站仅10分钟车程;距合宁高速合肥东门入口约6公里;距新桥4E级国际航空港只需40分钟车程。
园区多方筹措资金26亿多元,采用一体化公用工程岛模式,以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为基础,以对外交通、区内道路、环保、安全、供电、供热、供水、排水、绿化等15项子规划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各项重点配套设施。除三者兼备的综合物流体系外,另建有安徽省规模最大的3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合肥首个以巢湖为取水源的10万吨/日工业原水厂、“大双回路”220KV变电站、特勤消防站、“川气东输”天然气门站等设施,形成了可与国家级开发区相媲美的“十五通一平”的基础条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一座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
以园区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拥有人口达5亿,市场容量巨大。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合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园区同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可为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持。
作为新徽商精神践行者,园区始终视服务为生命,向服务要效益。针对项目前期、建设、经营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园区科学设置服务机构,组建了一支以研究生为尖子,本科生为主体,中高级人才为骨干的年轻化、复合型服务团队,确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立足规范,正确处理同企业关系,扎实推行预审、预告、预报“三预”制度,始终倡导公平、正义人文精神,将“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作为群众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征地搬迁,有情安置,引领区内群众主动完成“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镇,由村民向居民”三个根本转变,形成园区发展与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良好互动,从而为投资者营造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建设保障。
一个政通人和的兴业宝地
园区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更是引得众多优质大项目纷至沓来。2008年,投资114亿元的中盐项目和47亿元的马钢冷轧薄板项目来了;2009年,投资23亿元的重油深加工项目来了;2010年,区域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来了;2011年,电子气等特种电子材料项目来了;2012年,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来了;2013年,金属城和碳基新材料等项目也来了……
从以合肥化工企业搬迁工程为起点,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被国务院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定位为皖江城市带新材料产业基地,再到着力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园区在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产业脉络,为未来产业大集聚奠定了基础。
在以大项目为引领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园区坚持“环境优先,环保第一”原则,探索出了一条“狠抓源头管理,严格过程控制,强化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作基本途径。无论是经过严格审核入园的现代化工业项目,还是被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建设部列为“巢湖水体综合治理试验工程”的3000亩人工湿地和5平方公里生态防护林,都已成为工业旅游新的热点。
一个魅力四射的生态园区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将牢记自身“区域发展生力军,群众致富筑路人,巢湖治理排头兵”的历史使命,以“失诸正鹄,反求其身”的态度,以“坦诚、求精、务实、创新”的作风,与您携手共创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