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群众扎下根 万家忧乐在心头
——肥东县开展党员和群众“1+1结亲”综述
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一股清新之风吹遍了庐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开展“1+1”结亲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谋划科学发展新思路,解决民生建设新课题,破解改革发展稳定新矛盾,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结“穷亲”的热潮。
“干部来了,老百姓看得见人,说得上话,心里就舒坦”
听民声、解民忧,百姓得实惠
初夏时节,万木葱茏。站在店埠镇龙西村村口,眼前一片片树木纵横交错,一条条机耕路宽敞平坦,恰如一幅美丽画卷。
而就在去年,这里确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改变的契机来自于选派到村任职的举措。县委组织部干部吴峰作为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前,带着上级组织的重托和选派单位的支持,来到了龙西村,建设生态龙西成为他的任职目标: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督导工程进度……两年来,他辛勤的汗水,让这个后进村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不止在农村,在企业、在社区、在学校,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想其所想、忧其所忧,倾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在众兴乡花灯村,计生对象户陆凤云一提起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杨宏星,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杨书记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望我,并协调有关部门通过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帮我丈夫解决5万元医疗费用,减免了我两个女儿的上学费用,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在肥东,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结亲”3名联系对象户;正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结亲”2名联系对象户。他们都发挥各自优势,竭力把文化、科技、卫生等送到群众家门口,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万名党员干部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1+1”结亲,单纯地送钱送物无法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引导群众发挥主动性,才能使群众生产生活得到长远改善。
县直机关选派了331名“80后”驻村党建指导员,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在于让更多的年轻干部真实了解基层情况,切身体验基层艰辛,“零距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在困难的重压下培养坚韧,在艰苦的环境中懂得珍惜,在问题的困扰中学会思考,在农村的田野里、农家的房舍里、农民的餐桌上增进对农村、农民的感情,积累终生受益的成长财富。
在肥东,干部下去了,资金下去了,项目下去了,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村里装上了路灯,走夜路不再怕黑;一到晚上,村里的“留守妇女”们都集中到广场上在县乡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跳起了健身舞……”掰着手指头,陈集镇陈集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必怀讲述着干部驻村以来全村点滴变化。在这位村支书的记忆中,机关干部像当前这般大规模、实打实开展“1+1”结亲,还是近年来少有的事。“干部来了,老百姓看得见人,说得上话,心里就舒坦!”村支书的话,说出广大基层群众的共同心声。
“在田间地头上作出的决策才能实打实地解决百姓的困难”
转作风、增才干,干部受教育
干部脚下有多少泥土,才知道百姓心中有多少期盼。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已成为肥东县党员干部开展“1+1”结亲活动的共同追求。
“越是深入基层,越是感觉这里面大有学问!”县畜牧水产局畜牧科科长解继洋从事畜牧工作近20年,但与“1+1”结亲对象户促膝长谈后,他仍然遭遇新课题:畜牧业为何效益低?“关键在于畜种、经营和市场。今后,我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帮助‘结亲’户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
党员干部要带着思考走下去,带着问题走上来,在“一下一上”过程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升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这是县委对党员干部开展“1+1”结亲活动的普遍要求。推行“一线工作法”,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结亲”,县直各机关和单位的党员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农村、企业和学校,围绕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民心工程”,每一项都是在反复调查研究、多次座谈交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形成的。
县教育局推出党员教师“1+1”结亲学生活动,深入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主题活动,为广大“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实打实地走进基层,才能换来群众真诚的掌声,干部下基层不是一阵风、热闹一阵,更不能走过场。为强化对“1+1”结亲活动的监督,肥东县实行过程记录,坚持做到“五个一”。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编制印发《结亲工作记录簿》和《肥东县党员和群众“1+1结亲”联系卡》,要求参与结亲的党员认真忠实记录自身结亲工作的情况,努力把“记录簿”变成“民情簿”、“感悟簿”、“好事簿”,变成履行党员责任义务、关注民情的“见证簿”,同时交给各自联系对象一张“联系卡”,保证联系对象在需要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自己。要求参与结亲的党员至少要做到“五个一”:每半个月电话联系问候结亲对象一次,每个月向本人所在的小组或县委结亲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报送一条有价值的信息,每季度走访或慰问结亲对象一次,每半年与结亲对象家庭同吃同劳动一次,每年帮助结亲对象解决一件大事急事难事。
从事务琐碎的机关到繁忙紧张的建设现场,全县各机关党员干部轻车简从,脱下西装穿农装,挽起裤脚走基层,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纷纷结下“亲戚”。
身子俯得越低,越能听到大地的回响。县农委纪检组长沈光兵感慨地说:“很多干部原来总以为工作干得不错了,可下乡后才发现,的确还有许多工作不扎实,老百姓不满意的地方还不少。在田间地头作出的决策才能实打实地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同住屋檐下,同吃一锅饭,越来越多的干部闻到了泥土的芬芳,不断汲取着来自田野的养分。
“就冲你坐在这个带灰的小板凳上,我今天就和你说说心里话”
面对面,心贴心,发展增活力
这是发生在“1+1”结亲活动现场的一则真实故事。
县信访局干部李昌云,到一名上访户家中“结亲”,当主人把一个带有灰尘的小板凳递给她时,她一屁股就坐了下去。上访户立马拿个小板凳坐在她的对面说:“就冲你一屁股坐在这个带灰的小板凳上,我今天就和你说说心里话,因为你从骨子里看得起我们农村老百姓……”接下来,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上访户再也不上访了。
新形势下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面对这一最大政治考验,肥东县广大党员干部都在努力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县纪委,机关33名党员干部深入石塘镇两个行政村,与38名对象户开展了“1+1”结亲,在农家的小院里开展交心谈心;
县科协,机关党员开展“1+1”结亲,给元疃镇汪郢村的“结亲”对象户带去农业生产技术书籍和农业生产资料;
县能源局,机关党员开展“1+1”结亲,直接联系一批农村沼气用户,在沼气建设及维护方面为广大沼气用户献计献策;
县规划局,机关党员开展“1+1”结亲,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规划,为广大农户宣讲城乡建设规划知识;
……
党员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党员干部放在心上。
肥东县万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近,心贴心地交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民生牵系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当八斗镇邵桥村百姓盼望已久的当家塘竣工时,兴奋的群众握住在场干部的手:“今年的收成肯定错不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当杨店乡大夏村困难群众从县发改委党员干部手中接过慰问金与物品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事情办不好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凝聚党心民心。这是如今回荡在庐东大地最响亮的公仆心声。
基层稳则天下安,从巢湖之滨到江淮分水岭,肥东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1+1”,成就出一种鱼水相融的新气象。